|
| |||||||||||
相關法規 : | |||
相關類別 : | |||
《LegisMac》的法例註釋 | |||
社會文化司司長行使《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六十四條賦予的職權,並根據第6/1999號行政法規《政府部門及實體的組織、職權與運作》第五條第一款(一)項及第10/2015號行政法規《本地學制正規教育基本學力要求》第六條第四款的規定,作出本批示。
一、第56/2017號社會文化司司長批示第一款修改如下:
“一、訂定載於本批示的附件一至附件十三,並作為本批示組成部分的初中教育階段作為第一語文即教學語文的中文、作為第二語文的中文、作為第一語文即教學語文的葡文、作為第二語文的葡文、作為第一語文即教學語文的英文、作為第二語文的英文、數學、品德與公民、社會與人文(包括地理及歷史分科)、自然科學、資訊科技、體育與健康、藝術的基本學力要求的具體內容。"
二、在第56/2017號社會文化司司長批示附件九增加初中教育階段地理及歷史的基本學力要求,其內容分別載於作為本批示組成部分的附件一及附件二。
三、第55/2017號社會文化司司長批示第一款修改如下:
“一、訂定載於本批示的附件一至附件十三,並作為本批示組成部分的高中教育階段作為第一語文即教學語文的中文、作為第二語文的中文、作為第一語文即教學語文的葡文、作為第二語文的葡文、作為第一語文即教學語文的英文、作為第二語文的英文、數學、品德與公民、社會與人文(包括地理及歷史分科)、自然科學、資訊科技、體育與健康、藝術的基本學力要求的具體內容。"
四、在第55/2017號社會文化司司長批示附件九增加高中教育階段地理及歷史的基本學力要求,其內容分別載於作為本批示組成部分的附件三及附件四。
五、本批示自公佈翌日起生效,並自二零一八/二零一九學年起按第56/2017號社會文化司司長批示及第55/2017號社會文化司司長批示的規定實施。
二零一八年五月十八日
社會文化司司長 譚俊榮
一、基本理念
地理課程涵蓋人與環境以及區域經濟與發展等諸多內容,課程設計應以學生為本,旨在協助學生掌握地理學科的基本知識、求知方法和學習態度,以知悉社會現實與發展情況,並認識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包括探討人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聯繫,乃至人生意義與價值的層面。同時協助學生提升思維能力、建構地理素養與正面的價值觀,成為良好的公民,為日後的持續發展和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為此,初中教育階段地理基本學力要求應遵循如下基本理念:
(一)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發展需要,整合地理學科的知識
地理課程應注重學生學習與生活的連結,以及地理學科內各類知識體系之間的相互聯繫。課程應突顯地理之空間性的特點,又強調綜合聯繫,以人與環境及區域經濟與發展兩大範疇,統整初中教育階段學生所必須掌握的地理學科基本知能。課程的取材範圍應包括澳門、中國與世界,從中選擇適合學生發展需要的基礎內容來建構課程,尤其關注對於社會發展、時代進步和人格完善等方面具有影響力和借鑑意義的主題,並平衡區域、國家與全球的認知內容,同時兼顧基礎性、發展性和現實性的考量。
(二)充實地理素養,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公民素質
地理課程的學習並不局限於課堂上各範疇內容的認知,課程宜提供多種學習經歷,幫助學生掌握與生活相關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經濟的概況、聯繫和影響,從而養成多元思考和批判思維的能力,以及積極進取、珍視民主價值、尊重他人和不同文化群體的公民素質。課程彰顯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藉以培養對本土與國家的歸屬感,並提升愛護環境的價值觀以及國際視野。
(三)倡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著力發展地理學科的關鍵學習能力
學生對於地理課程的學習,不僅需要習得知識,並且應充實有助於求知的關鍵學習能力。例如能夠初步理解空間分佈、區域特性,以及人與環境的關係,是探究地理知識時所需掌握重要觀念。此外,又如對於社會與生活問題的分析、解決或參與,能初步提出基於證據的方案。而教師的教學則宜採用如討論、觀察、模擬或專題探究等多樣化的方式,引導學生掌握適宜、有效的學習方法,進而養成地理學科的終身學習能力。
(四)崇尚課程的開放性和靈活性,鼓勵發展校本課程
初中教育階段地理課程的實施,在達到本基本學力要求的同時,各校可依實際需求,因地制宜發展校本課程。教師宜根據學校特點和學生的學習情況,以提升學生整體素質為原則來組織教與學的內容,並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生動靈活的教學方法,形成師生互動的學習氛圍,充實地理課程的內涵。
二、課程目標
(一)使學生瞭解基本的地理知識,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基本概況,理解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
(二)使學生瞭解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及其對社會與自然環境所造成的影響,理解經濟發展與資源開發、環境保育之間的關係;
(三)幫助學生學會閱讀、分析、比較、歸納及處理資訊的基本技能,尤其要引導他們注重地理內容的求知方法;
(四)幫助學生初步掌握批判思考、經驗判斷、解決問題和行動實踐的要領;
(五)發展學生溝通、表達、分享與合作的能力;
(六)幫助學生養成積極進取的學習態度,形成健康正向的人生觀和創新意識;
(七)培養學生具有多元文化視野,能尊重他人的權利,並關心社會變化和社會議題;
(八)增強學生對本土與國家的歸屬感和責任感。
三、各學習範疇基本學力要求的具體內容
編號說明:
(1)大寫英文字母代表不同學習範疇的基本學力要求,A—“人與環境”, B—“區域經濟與發展”;
(2)字母後第一個數字代表各學習範疇內的學習組別序號;
(3)字母後第二個數字代表該學習組別內的基本學力要求的項目序號。
學習範疇A:人與環境
學習組別A—1:空間與區域
A—1—1 | 能運用地圖指出大洲和大洋的分佈,指出不同大洲的國家的位置; |
A—1—2 | 能概括大陸國、臨海國和島國的自然特點; |
A—1—3 | 能指出中國疆域、其各省級行政單位以及鄰國的分佈; |
A—1—4 | 能運用地圖指出中國的四大區域,認識中國四大區域的劃分依據,比較不同區域居民的生活特點; |
A—1—5 | 能運用地圖指出主要海峽、運河、海港的位置,舉例說明主要海峽、運河、海港、海上航線對區域或國際航運所產生的作用; |
A—1—6 | 能說明海洋和陸地生態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係,並舉出其保護措施; |
A—1—7 | 能讀圖指出澳門陸地面積增長的過程,關注其與澳門社會發展的關係; |
A—1—8 | 能指出地圖的基本要素和經緯線的定位方式; |
A—1—9 | 能指出東西、南北半球和時區的劃分依據; |
A—1—10 | 能應用比例尺計算距離與面積; |
A—1—11 | 能懂得利用地形圖說明地形概況; |
A—1—12 | 能利用地圖指出事物的位置、方向和分佈。 |
學習組別A—2:自然環境
A—2—1 | 通過閱讀資料,能舉例說明地形、氣候、水文等地理要素的相互聯繫和影響; |
A—2—2 | 能運用圖表和數據,指出全球年氣溫、降水分佈規律,比較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氣候特點; |
A—2—3 | 通過閱讀衛星雲圖等資料,能指出某地的天氣狀況和發展變化; |
A—2—4 | 能以某國家或地區為例,解釋海陸、地形等因素如何影響該地的降水和氣溫; |
A—2—5 | 應用圖表和數據,能概括中國氣溫、降水的時空分佈特點,能舉例說明其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
A—2—6 | 能指出澳門的氣候特徵,歸納其形成原因; |
A—2—7 | 通過觀察實例,能比較不同氣候條件下各區域的居民生活文化的差異; |
A—2—8 | 依據自然景觀推斷某地區的氣候類型,能解釋自然景觀與氣候的相互關係,並能說明其對居民的生活文化的影響; |
A—2—9 | 能指出河湖的水文特點; |
A—2—10 | 通過觀察實例,能說明河湖的開發和利用如何影響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活動; |
A—2—11 | 通過觀察實例,能分辨內、外力作用對地貌的影響; |
A—2—12 | 能舉出實例,說明人類如何因地制宜開發和利用不同的地形類型; |
A—2—13 | 能指出某一大洲或國家和澳門的地形特徵,舉例說明地形如何影響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活動。 |
學習組別A—3:自然災害
A—3—1 | 能指出某一大洲或國家的自然災害的形成原因,說明其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活動的影響,並能提出相關災害的預防和應對措施; |
A—3—2 | 指出澳門發生颱風和鹹潮等自然災害的原因及應對方案,關注和關懷災區的居民。 |
學習組別A—4:環境問題
A—4—1 | 能指出草原和熱帶雨林的形成條件,舉例說明人類活動如何導致草原荒漠化和雨林的減少,並關注和提出可行的應對措施; |
A—4—2 | 能說明全球暖化、酸雨和熱島效應的成因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係; |
A—4—3 | 能舉例說明城市化和工業化所產生的污染對人類生存和生活的影響,並能制定家庭或校園減少污染的行動計劃; |
A—4—4 | 能說明澳門處理廢氣、廢水和固體廢物的基本情況及相關的政策和措施,並能提出改善建議。 |
學習範疇B:區域經濟與發展
學習組別B—1:人口、資源與經濟
B—1—1 | 能指出全球人口分佈情況,比較不同自然條件下人口分佈的差異; |
B—1—2 | 能說出全球人口增長的趨勢,比較人口過多和人口老化對社會的影響; |
B—1—3 | 能指出中國乾濕地區的分佈和特點,比較不同乾濕條件下農業發展的差異; |
B—1—4 | 能舉例說明海洋和陸地資源的種類和開發利用的狀況; |
B—1—5 | 能以某一區域為例,說明旅遊資源的開發對經濟和環境的影響; |
B—1—6 | 能指出某一城市影響商業中心發展的條件; |
B—1—7 | 能以某一區域為例,說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條件; |
B—1—8 | 能以某一區域為例,說明交通運輸如何影響經濟發展; |
B—1—9 | 能以某一國家或地區為例,指出其自然資源的分佈特徵及開發狀況,舉例說明資源和經濟的關係; |
B—1—10 | 能舉例說明開發資源的過程中對生態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並懂得愛護環境。 |
學習組別B—2:聚落與城市化
B—2—1 | 能比較城市與農村發展的基本特徵與差異; |
B—2—2 | 能指出城市職能的形成條件; |
B—2—3 | 能以澳門為例,討論城市化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 |
B—2—4 | 能指出澳門在交通、經濟、旅遊上的發展狀況及其區位優勢。 |
學習組別B—3:可持續發展
B—3—1 | 能指出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基本內容; |
B—3—2 | 能指出澳門可持續發展的條件,關注澳門可持續發展情況。 |
學習組別B—4:全球聯繫
B—4—1 | 能指出主要國際組織的工作和意義; |
B—4—2 | 能說明中國加入的國際組織對國家、社會發展的影響; |
B—4—3 | 能指出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並就經濟全球化給中國經濟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提出看法。 |
一、基本理念
歷史課程涵蓋人與時間以及文化淵源與社會發展等諸多內容,課程設計應以學生為本,旨在協助學生掌握歷史學科的基本知識、求知方法和學習態度,以瞭解人類文明與文化的軌跡,乃至人生意義與價值的層面。同時協助學生提升思維能力、建構歷史素養與正面的價值觀,成為良好的公民,為日後的持續發展和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為此,初中教育階段歷史基本學力要求應遵循如下基本理念:
(一)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發展需要,整合歷史學科的知識
歷史課程應注重學生學習與生活的連結,以及歷史學科內各類知識體系之間的相互聯繫。課程應突顯歷史之時序性特點,又強調綜合聯繫,以人與時間及文化淵源與社會發展兩大範疇,統整初中教育階段學生所必須掌握的歷史學科基本知能。課程的取材範圍應包括澳門、中國與世界,從中選擇適合學生發展需要的基礎內容來建構課程,尤其關注對於社會發展、時代進步和人格完善等方面具有影響力和借鑑意義的主題,並平衡區域、國家與全球的認知內容,同時兼顧基礎性、發展性和現實性的考量。
(二)充實歷史素養,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公民素質
歷史課程的學習並不局限於課堂上各範疇內容的認知,課程宜提供多種學習經歷,幫助學生掌握與生活相關的歷史文化的概況、聯繫和影響,從而養成多元思考和批判思維的能力,以及積極進取、珍視民主價值、尊重他人和不同文化群體的公民素質。課程彰顯人與社會發展以及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藉以培養對本土與國家的歸屬感,並提升人文關懷的價值觀以及國際視野。
(三)倡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著力發展歷史學科的關鍵學習能力
學生對於歷史課程的學習,不僅需要習得知識,並且應充實有助於求知的關鍵學習能力。例如能夠理解時間概念對於歷史知識的重要性,初步掌握歷史分期、時序、年代表的意義與作用,並且透過接觸史料,概略瞭解證據和歷史解釋的關係,進而形成歷史觀。此外,又如對於社會與生活問題的分析、解決或參與,能初步提出基於證據的方案。而教師的教學則宜採用如討論、觀察、模擬或專題探究等多樣化的方式,引導學生掌握適宜、有效的學習方法,進而養成歷史學科的終身學習能力。
(四)崇尚課程的開放性和靈活性,鼓勵發展校本課程
初中教育階段歷史課程的實施,在達到本基本學力要求的同時,各校可依實際需求,因地制宜發展校本課程。教師宜根據學校特點和學生的學習情況,以提升學生整體素質為原則來組織教與學的內容,並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生動靈活的教學方法,形成師生互動的學習氛圍,充實歷史課程的內涵。
二、課程目標
(一)使學生瞭解基本的歷史知識,包括時代順序、重要的歷史事件、人物與現象,理解歷史發展的線索和基本的歷史概念;
(二)使學生瞭解不同民族、國家、和地域的政治、社會文化和經濟的變遷,引導他們尊重文化差異,培養其人文關懷的情懷;
(三)幫助學生學會閱讀、分析、比較、歸納及處理資訊的基本技能,尤其要引導他們注重歷史內容的求知方法;
(四)幫助學生初步掌握批判思考、經驗判斷、解決問題和行動實踐的要領;
(五)發展學生溝通、表達、分享與合作的能力;
(六)幫助學生養成積極進取的學習態度,形成健康正向的人生觀和創新意識;
(七)培養學生具有多元文化視野,能尊重他人的權利,並關心社會變化和社會議題;
(八)增強學生對本土與國家的歸屬感和責任感。
三、各學習範疇基本學力要求的具體內容
編號說明:
(1)大寫英文字母代表不同學習範疇的基本學力要求,A—“人與時間”,B—“文化淵源與社會發展”;
(2)字母後第一個數字代表各學習範疇內的學習組別序號;
(3)字母後第二個數字代表該學習組別內的基本學力要求的項目序號。
學習範疇A:人與時間
學習組別A—1:歷史演變
A—1—1 | 知道史前人類的基本生活情況,瞭解早期人類適應自然環境的智慧; |
A—1—2 | 指出夏、商、周時期的重要史實,瞭解這一時期我國社會的巨大變化; |
A—1—3 | 概述從秦朝至清朝前期,各朝代興替的過程,說明中國古代每個歷史階段的主要特徵; |
A—1—4 | 能運用歷史地圖瞭解我國疆域的變遷,認識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 |
A—1—5 | 能運用歷史地圖指出古代中國和其它民族交往的史實,說明各個時期對外政策的特點; |
A—1—6 | 簡述近代中國所遭遇的侵略和戰亂,分析中華民族如何擺脫內憂外患的困境,藉此感受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
A—1—7 | 概述近代以來中國發生的政局變化,瞭解民主政治在中國的探索與實踐; |
A—1—8 | 簡述新中國成立後的發展及其中的曲折,瞭解現今中國如何通過改革開放走上富強之路; |
A—1—9 | 指出澳門歷史發展的簡單歷程,增強對澳門的歸屬感; |
A—1—10 | 通過觀察人與時間的發展,注意時代的劃分和變遷,把握各個時代的特點。 |
學習組別A—2:制度更迭
A—2—1 | 能陳述周朝的封邦建國制度,簡析其歷史作用; |
A—2—2 | 能概述秦朝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討論秦統一中國的意義; |
A—2—3 | 能簡述漢朝到元朝政治制度演變的概況,瞭解其基本特點; |
A—2—4 | 認識明清時期君權不斷強化的史實,說明其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
A—2—5 | 概述中國近現代的政制發展歷程,認識先輩為推動民主發展所作出的奉獻; |
A—2—6 | 認識中國古代不同時期人才選拔方式的變化,討論其對中國和世界的影響; |
A—2—7 | 瞭解英國光榮革命,認識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及對人類歷史的影響; |
A—2—8 | 瞭解美國獨立戰爭及法國大革命,認識人類對自由平等的追求; |
A—2—9 | 概述日本明治維新,簡析日本成為近代世界強國的原因。 |
學習組別A—3:人物評析
A—3—1 | 多角度評價對中國及世界歷史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政治人物; |
A—3—2 | 簡述中國及世界歷史上重要的思想家、科學家或藝術家的生平,瞭解他們對社會發展所作的貢獻。 |
學習組別A—4:重要史事
A—4—1 | 知道中國古代主要變法的基本事實,分析其成敗的原因,多角度評價改革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
A—4—2 | 講述古代中國的治世和亂世,簡析王朝興亡的原因; |
A—4—3 | 簡述明朝到清朝前期抗擊外來侵略的基本史實,瞭解明清政府為維護國家主權而進行的抗爭; |
A—4—4 | 陳述清朝在其中葉後的統治危機及閉關鎖國政策,認識中國開始落後於世界發展的史實; |
A—4—5 | 瞭解洋務運動、維新變法和辛亥革命,並就其對中國歷史的作用提出看法; |
A—4—6 | 瞭解抗日戰爭的經過,感受中華民族的團結抗戰精神,分析抗戰勝利的原因; |
A—4—7 | 能描述國共內戰的經過,簡析其成敗的原因; |
A—4—8 | 能簡述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經過,分析其對國家所造成的影響; |
A—4—9 | 指出改革開放的成就,瞭解現代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提升; |
A—4—10 | 能運用歷史地圖瞭解地理大發現,客觀評價新航路開闢對世界的影響; |
A—4—11 | 陳述維也納會議的影響,瞭解歐洲民族主義、自由主義發展的簡況; |
A—4—12 | 瞭解兩次世界大戰的經過,並就戰爭對世界的影響提出看法; |
A—4—13 | 能簡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至“後冷戰時期”的重要歷史事實,瞭解近現代國際關係格局的演變; |
A—4—14 | 通過閱讀史料瞭解澳門回歸的歷程,增強愛國愛澳的情懷。 |
學習範疇B:文化淵源與社會發展
學習組別B—1:文明起源
B—1—1 | 能利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和考古發現,瞭解中華文明的起源; |
B—1—2 | 能指出世界主要文字的產生和演變,瞭解文字發展的基本脈絡; |
B—1—3 | 瞭解人類的起源,解釋考古學對歷史的作用; |
B—1—4 | 能指出大河流域的四大文明古國的主要成就,能解釋地理環境對古代亞非文明的影響; |
B—1—5 | 能簡述古代西方海洋文明的概況,並說明其對世界的影響。 |
學習組別B—2:民族與宗教
B—2—1 | 瞭解世界主要宗教的傳播與發展,能尊重及包容不同的宗教信仰; |
B—2—2 | 概述中國歷代各民族之間的關係,瞭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 |
B—2—3 | 能分析清朝前期邊疆民族政策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作用; |
B—2—4 | 能簡述天主教在澳門的發展概況,瞭解天主教在澳門所扮演的角色。 |
學習組別B—3:思想與文藝
B—3—1 | 描述先秦諸子學說的概況,瞭解儒家思想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
B—3—2 | 能舉出中國古代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學藝術成就,瞭解中國古人的精神生活狀況; |
B—3—3 | 能陳述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受到新思潮影響作出的救國行為,認識近代中國人思想蛻變的過程; |
B—3—4 | 能簡述歐洲文藝復興及啟蒙運動的概況,簡析其對世界歷史發展進程的影響; |
B—3—5 | 能簡述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極權主義的發展,反思其對人類歷史的影響。 |
學習組別B—4:科學與技術
B—4—1 | 能舉出中國古代重要的建築物和工程建設,簡析它們的歷史作用; |
B—4—2 | 能舉出明朝以前中國的重大發明及科技著作,瞭解古代中國科技在世界的地位和影響; |
B—4—3 | 能概述近代中國科技與社會的發展,瞭解中國近代與西方之間的差距; |
B—4—4 | 能運用常見的史料,瞭解中國古代社會生活面貌,初步形成研習史料的能力; |
B—4—5 | 能簡述中國明朝以前社會經濟發展的概況,瞭解中國於該時期經濟的基本特點; |
B—4—6 | 瞭解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的概況,簡析在該時期中國經濟和科技相對遲滯的原因; |
B—4—7 | 概述工業革命及其發展歷程,能比較工業革命前後人類社會生活的改變; |
B—4—8 | 描述二十世紀的科技革命,能歸納現代科技發展的特點,並就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提出看法; |
B—4—9 | 通過閱讀材料,說出澳門世界文化遺產的特色,提出保護澳門歷史城區的建議,負起保護歷史文物的公民責任。 |
一、基本理念
地理課程涉及廣博的知能內涵,相關的內容包括可持續發展、區域聯繫、文化傳承與革新以及本土探究等。本基本學力要求更加重視運用地理方面的重要觀念、思維方法和技能,以及發現並解决問題的學習過程,注重地理素養的提高,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為此,高中教育階段地理基本學力要求應遵循如下基本理念:
(一)重視學生的共同發展需求,培養地理方面的核心知能
高中地理基本學力要求關注高中學生在完成學業時皆能夠具備的能力水平,注重學生的共同發展需求和學習興趣。課程通過可持續發展、區域聯繫、文化傳承與革新以及本土探究等主題範疇的學習及探討,發展學生有關地理方面的重要知能。課程包括區域、國家與全球的認知內容,其設計與組織著重選取有助於學習能力之遷移與發展的素材,以期提升可持續的學習效果。
(二)優化學生的地理素養,建構本土情懷與國際視野
課程設計與教學實務宜提供豐富多樣的良好的學習經驗,透過取材自全球和所在地的議題的探究,加強學生在解決問題、同儕溝通與合作方面的能力,以及尊重、包容的態度,並增進對於學科觀點與方法的認識,以提升地理素養。尤其是切近生活的本土探究過程,有助於學生建構對本土和國家的關懷與歸屬感,並且透過國際與全球議題的探討,進一步培養學生成為具有國際視野的公民。
(三)提倡議題探究,拓展地理方面的視野和求知方法
地理課程的內容廣泛,從不同的議題切入開展探究與學習,期能拓展思考面向,深化求知能力。包括透過討論全球、區域和本土範圍內的重要議題,配合利用現代科學方法來蒐集、歸納、整理和分析資料,可培養判讀地圖、地理計量分析、邏輯推理等能力。而又如可持續發展的主題必然涉及有關環境、經濟與社會之間相互依存的議題,該議題的探究需要綜合運用多個領域的智能。
(四)珍視課程的實務考量,鼓勵校本課程的發展與實施
高中階段地理課程的實施,學校可依據自身的特色與資源等的實務考量,發展適用的校本課程,以達到地理基本學力要求。學校與教室層次在課程設計與實施方面,宜善用學校內與校外的環境資源,關注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充實地理課程的內涵。
二、課程目標
(一)透過對文化傳承、傳播與革新議題的探究,引導學生瞭解某些特定的文化如何回應人類共通的議題,並能尊重與欣賞文化的多樣性;
(二)幫助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引導他們探討環境、經濟與社會的關係,思考人與自然共生的方式;
(三)引導學生從區域的觀點,瞭解地理區域與區域經濟的內涵;
(四)透過本土探究的專題活動,發展學生的溝通、表達、合作、解決問題與建構知識的能力,使之養成尊重、包容與欣賞的態度,以及對於鄉土、社會與國家的關懷與歸屬感;
(五)引導學生認識地理學科的複雜性及多元性、瞭解其求知觀點與方法,使之掌握蒐集、整理與分析資料及立論的要領;
(六)引導學生欣賞環境及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建立健康的人生價值觀,發展其健全的人格,使之成為有見識及責任感的公民,積極創造美好的生活。
三、各學習範疇基本學力要求的具體內容
編號說明:
(1)大寫英文字母代表不同學習範疇的基本學力要求,A—“可持續發展”,B—“區域聯繫”,C—“文化傳承與革新”, D—“本土探究”;
(2)字母後數字代表該學習範疇內的基本學力要求的項目序號。
學習範疇A:可持續發展
A—1 | 掌握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
A—2 | 認識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人類的必然選擇,逐步樹立起環境意識、全球意識和參與意識; |
A—3 | 在全球化趨勢下,瞭解全球的環境與區域變遷所形成的重大議題的發生原因和影響; |
A—4 | 明白自然資源的有限性,探討資源的過度利用如何影響經濟、社會和環境的持續發展,並理解合理利用和保護資源的重要性; |
A—5 | 能以某一地區為例,根據其發展歷程,說出經濟、社會和環境發展之間所存在矛盾關係,瞭解各種應對措施; |
A—6 | 探討人類對抗自然災害的相關方法,並結合澳門災害的特點,提出有效的預防和減災措施; |
A—7 | 根據澳門社會、經濟和環境在全球化影響下的發展概況,提出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
A—8 | 在瞭解人類經濟發展之重要性的同時,珍愛自然環境的美,尊重非人類生物的生存權利,保護自然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 |
學習範疇B:區域聯繫
B—1 | 說明科學技術給人類社會帶來的重大變化,探討工業革命對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 |
B—2 | 認識現代世界經濟區域化發展的趨勢,探討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
B—3 |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探討影響區域或城市發展的主要因素; |
B—4 | 判斷某一地區發展的優劣勢,探究地區間如何優勢互補及其共同發展的方向; |
B—5 | 說出城市化歷程中城鄉關係的轉變,認識城市化問題的產生原因及其解決方法; |
B—6 | 瞭解世界性經濟發展的困難及不同國家的應對政策,探討不同的國家政策對本國及世界經濟和政治的影響。 |
學習範疇C:文化傳承與革新
C—1 | 認識世界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養成文化保育和傳承的公民責任; |
C—2 | 瞭解中國和世界不同地區的文化特色及其形成的緣由,進而理解尊重文化差異對建構和諧社會的作用; |
C—3 | 能運用各種旅遊資訊,設計文化旅遊路線,並懂得從不同的文化觀點欣賞各種文化藝術; |
C—4 | 能反思人類在面臨適應環境或是社會變遷的情境之下,所進行的保存、傳遞和革新文化的行為。 |
學習範疇D:本土探究
D—1 | 就澳門過去的發展或現況,提出問題,並撰寫研習大綱; |
D—2 | 蒐集關於澳門地貌變遷等資料,以適當方式處理後將資訊有條理的呈現出來; |
D—3 | 體會澳門自然和人文環境的多樣性,以全球角度關心澳門發展的問題,擁有欣賞、包容、保育和服務澳門社會的態度,並就澳門發展的問題提出規劃或建議。 |
一、基本理念
歷史課程涉及廣博的知能內涵,相關的內容包括時代變遷、文化傳承與革新、區域聯繫以及本土探究等。本基本學力要求更加重視運用歷史方面的重要觀念、思維方法和技能,以及發現並解决問題的學習過程,注重歷史素養的提高,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為此,高中教育階段歷史學力要求應遵循如下基本理念:
(一)重視學生的共同發展需求,培養歷史方面的核心知能
高中歷史基本學力要求關注高中學生在完成學業時皆能夠具備的能力水平,注重學生的共同發展需求和學習興趣。課程通過時代變遷、文化傳承與革新、區域聯繫以及本土探究等主題範疇的學習及探討,發展學生有關歷史方面的重要知能。課程包括區域、國家與全球的認知內容,其設計與組織著重選取有助於學習能力之遷移與發展的素材,以期提升可持續的學習效果。
(二)優化學生的歷史素養,建構本土情懷與國際視野
課程設計與教學實務宜提供豐富多樣的良好的學習經驗,透過取材自全球和所在地的議題的探究,加強學生在解決問題、同儕溝通與合作方面的能力,以及尊重、包容的態度,並增進對於學科觀點與方法的認識,以提升歷史素養。尤其是切近生活的本土探究過程,有助於學生建構對本土和國家的關懷與歸屬感,並且透過國際與全球議題的探討,進一步培養學生成為具有國際視野的公民。
(三)提倡議題探究,拓展歷史方面的視野和求知方法
歷史課程的內容廣泛,從不同的議題切入開展探究與學習,期能拓展思考面向,深化求知能力。包括探究時代變遷中的重要議題,學習人類民主發展的過程,有益於理解各地的歷史進程、社會思潮、制度與文化的變化。而通過探究本土的過往事件相關議題,能幫助理解史料證據與歷史解釋的關係,培養批判與分析思考的能力。
(四)珍視課程的實務考量,鼓勵校本課程的發展與實施
高中階段歷史課程的實施,學校可依據自身的特色與資源等的實務考量,發展適用的校本課程,以達到歷史基本學力要求。學校與教室層次在課程設計與實施方面,宜善用學校內與校外的環境資源,關注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充實歷史課程的內涵。
二、課程目標
(一)通過對時代變遷中的重要議題的探究,引導學生瞭解議題的產生背景與相關事件的進程、重要的社會思潮與制度的變化;
(二)透過對文化傳承、傳播與革新議題的探究,引導學生瞭解某些特定的文化如何回應人類共通的議題,並能尊重與欣賞文化的多樣性;
(三)引導學生從區域的觀點,瞭解近現代世界經濟與政治局勢的轉變;
(四)透過本土探究的專題活動,發展學生的溝通、表達、合作、解決問題與建構知識的能力,使之養成尊重、包容與欣賞的態度,以及對於鄉土、社會與國家的關懷與歸屬感;
(五)引導學生認識歷史學科的複雜性及多元性、瞭解其求知觀點與方法,使之掌握蒐集、整理與分析資料及立論的要領;
(六)引導學生欣賞環境及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建立健康的人生價值觀,發展其健全的人格,使之成為有見識及責任感的公民,積極創造美好的生活。
三、各學習範疇基本學力要求的具體內容
編號說明:
(1)大寫英文字母代表不同學習範疇的基本學力要求,A—“時代變遷”, B—“區域聯繫”,C—“文化傳承與革新”,D—“本土探究”;
(2)字母後數字代表該學習範疇內的基本學力要求的項目序號。
學習範疇A:時代變遷
A—1 | 簡述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發展歷程,理解中國古代國家形成和發展的特點; |
A—2 | 簡要瞭解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發展的歷程,知道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徵; |
A—3 | 能描述世界不同歷史時期文明交流的多種途徑,評估文明碰撞和交流如何影響世界的發展; |
A—4 | 瞭解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蛻變歷程,討論西方近代民主思想對民主政治發展的影響; |
A—5 | 能簡述近代西方主要國家民主與專制制度較量的經過和結果,對西方主要國家的政體進行比較; |
A—6 | 能追溯民主思想在近代中國的發展歷程,比較中國近代各種民主思潮的異同; |
A—7 | 認識中國由專制走向民主共和的轉變歷程,討論中國近代民主政治發展的意義; |
A—8 | 認識中國現代化的探索歷程,理解中國現代的社會變革; |
A—9 | 瞭解東方主要國家現代化的探索歷程,理解不同國家的社會發展模式; |
A—10 | 能從多角度評價重要時代人物,探究重要時代人物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係。 |
學習範疇B:區域聯繫
B—1 | 解釋近代初期西方蛻變的優勢,分析其如何導致西方國家在地理和經濟上的擴張; |
B—2 | 解釋近代西方國家的勢力擴張對東方的衝擊,比較中國和其他東方主要國家對西方擴張的反應; |
B—3 | 說明科學技術給人類社會帶來的重大變化,探討工業革命對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 |
B—4 | 探討近現代的國際關係,瞭解國與國之間由對抗、合作的變遷到邁向共同發展的趨勢,反思建構和諧社會的重要性; |
B—5 | 分析當代國際協作的成就與局限,評估聯合國等組織為解決國際性難題而作出的嘗試; |
B—6 | 瞭解世界性經濟發展的困難及不同國家的應對政策,探討不同的國家政策對本國及世界經濟和政治的影響。 |
學習範疇C:文化傳承與革新
C—1 | 認識世界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養成文化保育和傳承的公民責任; |
C—2 | 瞭解中國和世界不同地區的文化特色及其形成的緣由,進而理解尊重文化差異對建構和諧社會的作用; |
C—3 | 認識文化產業的特質與精神,養成文化創新意識; |
C—4 | 能運用各種旅遊資訊,設計文化旅遊路線,並懂得從不同的文化觀點欣賞各種文化藝術; |
C—5 | 能從多角度分析外來文化對澳門的影響,以及理解文化共融對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
C—6 | 能反思人類在面臨適應環境或是社會變遷的情境之下,所進行的保存、傳遞和革新文化的行為。 |
學習範疇D:本土探究
D—1 |
就澳門過去的發展或現況,提出問題,並撰寫研習大綱; |
D—2 |
蒐集關於澳門歷史、文化變遷等資料,以適當方式處理後將資訊有條理的呈現出來; |
D—3 |
以全球角度關心澳門發展的問題,擁有欣賞、包容、保育和服務澳門社會的態度,並就澳門發展的問題提出規劃或建議。 |
請使用Adobe Reader 7.0或以上閱讀PDF版本檔案。